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爆发以来,至今已持续多年。俄罗斯向战场发射的导弹数量累计超过一万枚。起初,西方国家坚信通过严厉制裁能切断俄罗斯的军工供应链大象配资,让其武器库存逐渐耗尽。然而,现实情况却出乎意料,俄罗斯的导弹发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,反而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。北约方面派遣专家前往乌克兰战场,回收导弹残骸进行拆解,结果震惊发现这些导弹内部装载了大量来自西方国家的零部件,尤其是美国、日本和德国这三个国家贡献的核心组件尤为突出。
2022年夏季,英国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(RUSI)发布了一份详细报告,介绍了他们从乌克兰战场上收集的27种俄罗斯先进武器系统,其中涵盖巡航导弹、弹道导弹以及防空系统。拆解后发现,里面包含了超过450种进口零部件,这些关键部件来自全球15个国家。占比最高的是美国,约占三分之二,其次是日本和德国,各占约7%。报告中详细列出了各国零件的功能:美国提供的控制模块和制导系统,日本供应电机,德国则贡献通讯设备,这些都是导弹性能的核心所在。
以Kh-101巡航导弹为例,这种俄军广泛使用的导弹具备低空飞行能力,能够有效规避雷达探测,射程超过千公里。专家们拆解后发现它内含31个外国零件。另外一种名为9M727的巡航导弹,是俄罗斯号称最先进的型号,里面也装配了大量美国和日本制造的芯片。北约专家通过实验室分析比对零件序列号,发现这些部件原本为民用设计,应用于汽车和家电领域,但被俄罗斯改装成军用系统。202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,俄罗斯通过哈萨克斯坦进口微电子元件的金额从2021年的24.5万美元猛增至2022年的1800万美元,增长幅度高达70倍。
展开剩余79%西方为何如此震惊?因为从2022年3月开始,美国率先对俄罗斯实施外汇封锁大象配资,欧盟全面切断贸易,大家原本预期这将使俄罗斯军工体系陷入瘫痪。然而俄罗斯非常机智,没有直接从西方国家采购,而是通过第三方国家转手购买。2022年,俄罗斯进口了价值26亿美元的电子元器件,其中至少有7.77亿美元来自西方企业。报告指出,这些元件多为小批量、低单价产品,容易通过壳公司或中间商渠道流入俄罗斯。欧盟内部某些国家如立陶宛迅速采取措施堵塞漏洞,但德国等国反应迟缓,致使出口至中亚的电子产品大幅增长,最终间接流向俄罗斯。
美国作为最大供应国,占比高达67%。他们的芯片广泛存在于俄罗斯导弹系统中。德州仪器(Texas Instruments)的控制模块使导弹能精准制导,模拟器件公司(Analog Devices)的组件负责信号处理。这些企业宣称不知情,因为他们销售的是民用产品,但专家认为相关公司未能尽到充分的尽职调查。2022年8月,RUSI报告明确指出,美国自2014年起对某些芯片出口俄罗斯实施限制,但俄罗斯依然设法获得。日本则贡献约7%,主要供应电机和传感器,索尼(Sony)和村田制作所(Murata)的零件提升了导弹动力系统的可靠性。德国同样占7%,英飞凌(Infineon)的通讯系统和博世(Bosch)的数字处理器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。
事实上,早在2022年入侵乌克兰之前,俄罗斯就已囤积部分关键零部件,但战争爆发后,他们继续依赖进口。2023年,基辅经济学院发布的报告显示,关键战场部件的进口量仅下降了约10%,与战前水平相差无几。乌克兰军队使用西方武器对抗俄罗斯,但俄罗斯导弹中同样充斥着西方制造的零件。以俄罗斯的柳叶刀-2巡航导弹为例,它成本低廉大象配资,利用进口芯片组装,专门用来打击乌克兰的坦克和阵地。2024年,一份OCCRP调查报告曝光,西方微芯片仍在俄罗斯导弹中被广泛使用,造成数百名乌克兰平民伤亡。
俄罗斯通过改装民用设备制造军用装备,虽然性能不尽完美,但足够应付战场需求。民用芯片产量大、来源广泛,西方几乎难以完全封堵其供应渠道。此外,俄罗斯还从伊朗购买无人机,从白俄罗斯获取火箭炮以补充武器库。2023年夏季,伊朗制造的Shahed-136无人机被运抵俄罗斯,在组装后用于袭击乌克兰基础设施。与此同时,白俄罗斯解封了部分老旧武器库,火箭炮被卡车拖运越境进入俄罗斯境内。
2023年,美国官员赴土耳其和阿联酋磋商出口控制协议,意图堵住供应漏洞,但效果有限。2024年,俄罗斯测试了配备西方零件的Oreshnik中程弹道导弹。到2025年,俄罗斯导弹库存已超过一万枚,且数量仍在增长。北约召开会议,承认制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。
三大国难以推卸责任。美国明知自家企业向俄罗斯出售关键零件,却可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毕竟资金流入本国。2023年4月,沙利文承认俄罗斯的导弹库存并未枯竭。日本和德国同样存在出口管控松散的问题。2024年,欧盟报告显示向中亚地区出口电子产品激增,这些产品最终被间接转手至俄罗斯。
至2025年7月,冲突依然未见缓和,俄罗斯进攻步伐缓慢,乌克兰却负债累累。2024年9月,乌克兰重组了高达205亿美元的债务,财政压力巨大。战后重建预计需要数年时间,国家主权也面临挑战。俄罗斯突破技术封锁,持续发起攻击,使乌克兰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。
西方原以为制裁能立竿见影,却没想到拆解导弹时发现里面充满了自家零件。美国、日本、德国三国无意中成为了俄罗斯的“技术援助者”。归根结底,制裁失效源于执行不到位及中介渠道繁多。在全球化时代,要彻底封堵技术流通极为艰难,必须从企业责任入手,从根本上加以管控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