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方舟配资,湖北天门市出台一项鼓励生育的政策:
生育二孩家庭最高可享受综合补贴21.6万元,生育三孩家庭最高可享受综合补贴28.5万元。
在社交媒体上,一位天门市居民发帖分享自己收到的各种生育相关补贴:
图源网络
二孩父母:可算赶上了。鸡飞狗跳的养娃生活,总算有好消息了。
确实,养二胎,烧钱是烧钱,也很费爸妈啊。
就比如俩孩子动不动就上演全武行,父母:头疼,不敢拉架啊。
图源网络
二胎平衡,史诗级难题。
每一个成功的端水大师,都曾走过一肚子苦水的平衡路。
1
一碗水,可真是难端平啊
手心手背都是肉,平衡来平衡去,总有人牺牲、觉得委屈,总有人觉得另一个被偏爱了。
NO.1
受委屈的更压抑
综艺节目《少年说》里有位叫赵晗瑜的女孩,一上天台就灵魂发问:
为什么弟弟比我小,我就一定要让着他呢?
有次弟弟突然无缘无故咬她的肩膀,她刚提醒弟弟“下次不要这样做”时,家长的声音随即响起:
弟弟你比小,你应该让着他!
这样的场景其实并不少见,不少多孩儿家庭的网友也许都听到过这类话:
“你应该让着弟弟”、“他还小不懂事”、“把这个给他” ……
一位网友留言诉说了自己的委屈:
弟弟摔倒后哭了,她刚好路过,妈妈会不分青红皂白地骂她;
每次弟弟犯错,她解释与自己无关就是撒谎,弟弟主动承认就是懂事。
每一次不经意的指责、怪罪、嫌弃,一点点积压在孩子的心里。
而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走向两个方向:
一种是习惯于隐忍和牺牲,时刻提醒自己要听话,不给大人添麻烦。
这样的孩子看起来懂事,实际上只是压抑了自己的天性,长此以往容易心力交瘁、走向抑郁。
另一种方向是,当孩子感觉被忽略,为了争夺父母的注意力,就会故意表现得差一些,从而吸引父母的关注。
以为这样的方式,能让父母多看看自己,但往往换来的是父母的不解和责骂。
更甚者,会把兄弟姐妹视为竞争对手,欺压霸凌其他孩子。
图源网络
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》刊载的《同胞竞争对大孩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对策》一文提到:
“当同胞竞争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时,大孩可能会出现同胞竞争障碍,产生倒退行为、攻击行为、情绪障碍等,影响其心理和行为发展”。
图源网络
此时的他们尚且年幼,考虑不了伤害弟弟妹妹、扮演坏人的后果,也由此导致了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。
而上述两种情况,根源都是二胎家庭中受委屈的孩子的压力难以排解,无处宣泄。
NO.2
被偏爱的更任性
而被偏爱的那个孩子,也并没有得到很好成长。
一位网友发帖分享了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:
老家有个邻居,家里两个儿子,父母最喜欢大儿子,把老大捧在手心,从小娇宠着养大。
按理说如今大儿子也该独立了,可这对父母一直跟着不停操心方舟配资,总觉得大儿子还是那个娇宝宝。
这个大儿子娶妻生子一概交给父母包办,自己天天在村里游手好闲,最后妻离子散。
反倒是父母不看好不喜欢的二儿子一直勤奋上进,如今事业有成,家庭幸福美满。
另一位网友也分享了自家的例子:
家里重男轻女,弟弟从小被溺爱长大,如今染上了玩虚拟币,输了两百万。
图源网络
而这两百万的欠款里还包含几十万的网贷,弟弟打算卖掉家里的房产来凑,目前先由姐姐和丈夫出钱垫款。
对于姐姐想先和父母商量卖方事宜的想法,弟弟显得烦躁且理直气壮:
说什么说,我的房子我做主。
实际上,这套房产是父母的,只是全家都默认留给弟弟了。
图源网络
而弟弟这边,不出意外地再次将卖房款输了个干干净净,至今仍负债五十多万。
被偏爱的孩子长期处于家庭资源的中心,极易形成一种扭曲认知——我的需求至高无上,他人的付出理所当然。
当他们保持这样的心态走入社会,很容易因自私而被群体边缘化,因被过度宠溺而丧失的同理心与依赖心理,也会让他们难以在社会上独立生存。
正如央视《心理诊室的故事》特邀专家李艳指出的:
溺爱导致孩子无法建立良性合作关系,基本无法与他人共情或妥协。
其行为模式本质是“依赖心理的社会化延伸”,期待外界如父母般满足其需求,最终因自私被群体边缘化。
2
父母往往很难,察觉到自己的偏爱
许多父母会觉得,自己对每个孩子都是一视同仁的,只是有的孩子就是更乖巧、更聪明,自己多喜欢一些也情有可原。
实际上,父母对孩子的不同评价,也是一种偏心的体现。
“我想放弃教育她了。”
这是去年年末,一位妈妈在网络上的自述。她的文字里透着浓浓的疲惫和无奈:“她全身都是问题,教育起她来,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…”
图源网络
有弟弟前,大宝什么都好;弟弟们出生后,大宝却变得“一板一眼”、“叛逆”、“固执”、“全身都是问题”…
而看了网友之前的帖子,你会发现大宝其实挺好的:
看了你之前的帖子,2022年夏天你给她梳了满头的辫子,夸她记忆力好、背单词快、有独特的学习方法,让你特别有成就感;
22年秋天她用手电照在墙角,你夸她有一双发现爱的眼睛;
23年她发烧了你急得不行,这是双胞胎弟弟出生前你发的最后一篇有关她的帖子,你说她是外婆带大的,但儿子有两个必须自己带一个,或许亲手带大的更容易让你共情。
曾经你夸她单手会弹琴怎么那么棒,现在她学着教程有模有样打鼓却被你说成一板一眼,弟弟胡乱地敲打在你眼里却是豪放的摇滚男孩。
文字是有感情的,你一个人生养了三个孩子,已经是女超人了,希望你对自己好一些,多爱自己一些,少给自己一些焦虑,也少把自己的焦虑带给女儿。
这哪里是大宝有问题,明明就是这位母亲不知不觉偏心了小宝。
像帖主这样的二胎家庭父母并不罕见,有了老二后,就觉得老大越来越不听话。
《中国二胎家庭亲子关系调查报告(2022)》显示,
73%的父母承认自己在二胎后对大宝的负面评价显著增加,而对小宝的正面评价则提升42%。
父母对孩子不同的评价,其实就是心不自觉偏向其中一方的表现。
做父母的精力有限,当在其中一个孩子身上倾注了大部分精力后,另外一个孩子因被忽视做出的行为,很容易被父母当作不听话、不懂事、叛逆,从而给予其负面评价。
图源网络
由此延伸出来的问题就是孩子之间的矛盾,而这并非来自孩子自身,更多是由父母造成的。
因为孩子的世界很纯粹,当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区别对待,就会本能地通过各种方式争夺父母的注意力和关爱。
3
如何成为“端水大师”?
孩子始终只是孩子,他们对爱的需求远比父母想象得强烈。
想要“一碗水端平”,不是要孩子礼让,而应该是由父母耐心引导。
家长们可以尝试从这些小事做起,一步步重构家庭秩序和亲子关系。
NO.1
不当裁判
从“独生子女父母”到“多子女父母”,父母需要重新规划自己的身份角色——家长要当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,而不是裁判。
在二胎家庭中,高效沟通远比解决矛盾本身更重要。
当孩子还小,容易被情绪控制时,指望两个孩子自己沟通解决问题是不大实际的,此时需要父母主动介入,做孩子之间的“传声筒”,帮助孩子沟通彼此的情感与需求,和平解决矛盾。
图源网络
而沟通的重点是引导孩子思考。
孩子们是否能说出来并不重要,如果孩子还小更不能指望他们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了。
我们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在教给孩子们思维方式,教给他们如何看待别人,并看待自己。
同时,父母在此过程中也能更加了解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感受,以便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情感需求。
NO.2
按需分配
在物质方面,父母应该给孩子想要的,而不是父母所认为的孩子需要的。
相信让二孩家长都特别头疼的一点是:给这个孩子买了什么东西,那个也一定要买。
比如这个孩子喜欢户外活动,鞋坏得快,就得经常买新的。
可另外一个明明有几双没怎么穿过的鞋,却也嚷嚷着要买,否则就觉得“不公平”。
因此,在物质方面,一定要尽早给孩子立下按需分配的规矩。
因为年龄不同、性别不同,需求就不同。
各自的零花钱需要多少,每个季度购买生活用品、衣服花费是多少,都按需分配,而不是按闹分配。
图源网络
NO.3
看看热闹
等孩子大了,就可以把问题丢给孩子,多“看会儿热闹”。
美国著名儿科教授布雷泽尔顿曾说:“二孩关系中,竞争、冲突,与温情并存。”
孩子之间的相处,除了要有爱,也要允许竞争与冲突的存在。
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, 本质上是他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石。
“一碗水”端平,不是父母如何去改变,而是孩子主观上感受到了“平等”。
当孩子得到父母的尊重时,他们也会在发生矛盾时,用自己的方式尊重对方。
最后,养儿育女的路上,没有绝对公平的刻度尺,只有不断调准的爱之天平。
当我们谈论“一碗水端平”,核心并非精准的等量分配,而是让每个孩子都真切感受到:“我在这里,被看见,被懂得。”
所谓手足情深,也并非源于刻意的谦让或被动的牺牲,而是在父母这份努力“端平”的心意滋养下,自然生长出的理解、包容与羁绊。
家庭的“平衡”之道虽不易,但每一次真诚的看见与调整,都在为孩子们铺设一条通往彼此、也通往内心丰盈的桥梁。
这份努力本身,就是父母能给予孩子们最珍贵的“公平”。
参考资料:
[1]布谷妈妈-“新型偏心”在二胎家庭中盛行,与重男轻女无关,但更伤害孩子
[2]小十点-二胎家庭残酷真相:95%的父母都偏心,剩下的5%……
[3]新周刊-二孩家庭,一碗水真的端不平?
[4]光明少年杂志-二孩家庭,如何处理好孩子之间的矛盾?
盈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